车辆驶出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城,沿G319国道过案山关隧道,拐入杨宣公路行驶20分钟,再左拐穿过小枧集镇,便来到了盖着朱红色琉璃瓦的沈华公祠前。 “你的行经路线,正是当年秋收起义部队的转进路线。”在沈华公祠门厅里,现年79岁的东源乡教育组退休教师黄存甫,用手指着“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住宿地”的暗红牌匾,向大家讲述起这个红色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 “1927年9月21日,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上栗桐木,9月24日离开上栗,一共待了三晚四天。这三晚就住在桐木、上栗和小枧。”黄存甫介绍说,1927年9月23日,部队主力从上栗出发,经火石桥、南源、案山关、新坝、青草窝,到达小枧。长长的队伍,打着火把进了村,悄无声息地宿营在村口的沈华公祠。 第二天,迫于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部队又从小枧开始转移。前头部队从楼下、羊子、竺塘、桥头进入幕冲,走枫桥、楼下、新店直奔芦溪;另一部从楼下、羊子往宜春的天台、塘下,再从赤山的毡塘、观泉跨过银凤岭到达芦溪。 岁月匆匆,不曾停留。昔日的山村早已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村里工作了23年的东源乡小枧村党支部书记沈志菊笑着说:“在市县乡三级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在2020年便实现了3个100%——入户路硬化率100%、亮化工程100%、安全饮水工程覆盖率100%。”

小枧临河,山区多雨,沿河一带多次出现岸崩田毁。村里积极争取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下大力气抓实水毁工程建设,并在昔日备受诟病的河边建起令人心旷神怡的湿地公园,铺开了一幅山水农林河的秀美画卷。 “以设施改善为切入点,村里组建福旺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流转300亩农田制种,全力打造绿色有机水稻品牌。”在村里工作的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刘阳介绍说,“村里引进的顺福鞋面厂,9月13日可正式生产,工人月工资将达3000元以上。培训的熟练技工,将输送到县北的工业园区。当前,村里正在以观音岩为核心,整修山塘堤坝和游步道,发展鱼虾养殖、垂钓、农家乐等项目。这些项目,将给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每年能让村集体增收10至15万元。” 补短板、兴产业、惠民生,是东源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相对落后的山区,道路破烂不堪、雨后泥泞难行是不少人对东源乡的深刻印象。近年来,东源乡抢抓杨宣公路全县贯通的历史机遇,不遗余力推进15个村的村级道路改造,构建全域内外相通的交通路网。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不仅吸引了10余家工业企业落户东源,还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动,也带动了全乡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东源乡新增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42家,尚康农林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也相继落户;300余名返乡创业人员,带动2000余名回乡人员就业,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的村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在市区卖家具的彭陈文回到家乡创办车上家庭农场,种植西瓜、甜瓜、玉米,散养土鸡、酿红薯酒等,并为城里人的周边游提供现场采摘等体验活动,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带动10余户乡亲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现如今,返乡创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我也坚信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