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因煤炭而立,靠煤炭而兴。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萍乡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有着“江南煤都”之称的萍乡走到了十字路口。 为推进发展升级转型,萍乡积极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为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建行萍乡市分行围绕萍乡升级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助力萍乡“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截至8月末,绿色信贷余额13.4亿,较年初新增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和增速均创本行历史新高。 “萍”水相“逢”成色绿 “以前下大雨就积水,有时甚至淹过了膝盖。”萍乡市民杨阿姨所住的安源区以前经常发生内涝,历来是萍乡受暴雨影响严重的区域。“逢雨看海”,曾是杨阿姨对入汛后街道的深刻记忆之一。 今年,这个曾经内涝严重的地段做了一场“海绵手术”,改造了地下管网,新建了排水沟,增大了污水管道过水量,道路上铺上了透水混凝土。面对雨季的来临,暴雨如期而至,老街坊们却告别了“看海”的日子。 “自从安源区海绵城市工程进了小区,暴雨对我们一点影响也没有,路面上连积水都看不到了。现在小区环境好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杨阿姨指着海绵路面高兴地说道。 在安源区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初期,建行萍乡市分行积极参与“政银企”三方协调,通过“省市区”三级联动,为该项目建设投入3.8亿元贷款支持,有效保证了项目的施工进度。 作为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建行萍乡市分行主动寻求与当地政府合作,依托基建领域传统优势,将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高效融合,不仅帮助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百姓的内涝顽疾,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还推动了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萍”地起“雷”底色绿 一直以来,萍乡积极融入长株潭都市圈。从民间探路,到官方谋局,再到政策定盘,一路探索,一路奋进,向着打造赣湘合作“投资洼地,兴业沃土”的目标,风雨兼程,盛景日新。 赣湘区域合作的历史发展机遇好似一声春雷,唤醒了萍乡。萍乡上栗县在全省率先建设首个以赣湘合作为主题、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赣湘合作产业园,拉通赣湘工业大道并快速推进标准厂房、科创大楼、污水处理厂、水电路、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 上栗县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栗县赣湘合作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项目,事关园区扩容进度,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周围水体环境,对治理水污染,保护当地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行上栗县支行了解到客户的绿色发展资金需求后,迅速成立服务团队,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专属绿色信贷方案,并上下联动,积极与省、市分行联系沟通,一个月内便将1.2亿元建设资金贷款发放到位,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随着合作产业园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湘企或湘籍企业家投建项目292个,签约金额527亿元。建行上栗县支行积极挖掘客户金融需求,通过“融资+融智”相结合,一户一策制定贴身服务方案,为园区企业和百姓提供一体化、综合化、特色化服务,助力园区和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萍”心“净”气本色绿 “黑白灰红金”五朵金花,分别对应的是“煤炭、陶瓷、建材、烟花、冶金”五大传统产业,一度支撑起萍乡工业兴市的脊梁,为萍乡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随着城市转型发展加快,萍乡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优势,加快推动传统的陶瓷、商混、管道产业向海绵产业转型,促进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高效型”转变。目前,已形成了生物陶瓷膜、排污复合管道、水泥透水砖、水泥渗漏管、管廊施工设备等与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的海绵产业链。 江西某冶金公司是产业转型中涌现的民营企业代表之一,该公司生产的粒化高炉矿渣粉属绿色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可等量替代30%-70%水泥制备高耐久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受疫情在多点散发的影响,该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那时候企业的货运不出、款结不回,一时间经营难以为继,多亏了建行700万元的贷款支持,我们才顺利渡过了难关。”该企业负责人回忆称。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建行萍乡市分行为企业给予的信心和支持犹如春风暖阳,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企业也因金融助力而行稳致远,银企相得益彰的合力经验为疫情背景下的助企纾困提供了生动参考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萍乡的蓝天、碧水、净土,都见证着建行人的不遗余力。(杨金边 余翰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