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湘东区 查看内容

【脱贫攻坚】“智志”双扶让生活富起来!

2019-6-6 16:24| 发布者: cs小编网网| 评论: 0|来自: 湘东发布

摘要: 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  要尽锐出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精准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扭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贫困 ...
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
  要尽锐出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精准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扭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和决心,增强自主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扶志扶精神 脱贫脱困脱俗气
如今在湘东各地 处处涌现着广大群众
辛勤劳动、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努力
脱贫致富的生动画面
他们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喜人转变


“自己多付出一点,生活就会好一点”


▲正在放羊的杨再发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也许是造化弄人,2010年的一次意外火灾,让在萍乡市从事液化气灌装行业的杨再发被严重烧伤,致二级残疾。因此,他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断了家里的经济收入。这对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家庭的支柱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杨再发父亲年迈,儿子上小学,女儿嗷嗷待哺,为帮其度过困难,生活艰苦的杨再发2015年被评议为二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意外的灾祸并没有让杨再发意志消沉、愤世嫉俗,他身残志坚,积极思索接下来的人生规划。为让父亲、妻子、孩子安心生活,他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
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深思熟虑后,他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积极发展养羊产业,为了减少饲养成本,生产绿色食品,他坚持自己放羊,不用任何加工饲料,每天早出晚归饲养40多头羊,同时饲养了鸡、鸭、狗等家禽家畜。他生产的绿色生态羊肉不仅供不应求,还卖了个好价钱,仅这一项就每年增收一万余元。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还担任了村级保洁员,今年由于父亲年迈,已80高龄,行动不便,不慎在家门口摔伤住院,妻子又孕期待产,他在做好养殖和村级保洁工作之余,还要去照顾住院的父亲和怀孕的妻子以及上小学的儿子,每天精疲力尽,但是他从不抱怨,默默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好家人。他说这是自己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男人就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肩负起赡养责任,他相信只要自己多付出一点,生活就会好一点,相信辛勤的劳动会让家庭生活更美好。
妻子看着他每天那么辛苦,心里是满满的心疼,为了帮他分担一些,自己在家闲暇时会做些手套加工的工作,虽然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但多少能贴补些家用。
身残志不残、铺就脱贫路,杨再发靠自己惊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家庭经济已大为改善,2017年12月带着家人住进了新房,出入路由泥沙路也变为水泥路。现家庭收入有39800元,人均达到9950元。于2018年已成功脱贫。杨再发说:““下一步我要扩大养殖范围,增加养殖数量;照顾好家庭,让家人过上幸福舒心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也要努力回馈社会,用我的养殖经验帮助其他贫困户尽快脱贫。杨再发说:“下一步我要扩大养殖范围,增加养殖数量;照顾好家庭,让家人过上幸福舒心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也要努力回馈社会,用我的养殖经验帮助其他贫困户尽快脱贫。”

“总不能等着别人来喂饭吃!”


▲欧建明夫妻正在用传统工艺制作红薯粉丝
欧建明是麻山镇景星村三一安组村民,由于自身以及部分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疾病,导致家庭经济贫困,2014年就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能做一点,是一点。总不能等着别人来喂饭吃!” 虽然身体欠佳,但欧建明一直在本地打零工维持生计,苦打苦拼好多年也不见大的起色,生活一直入不敷出。
近年来,欧建明依托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和当地资源优势,靠勤劳的双手和实干精神发展种植,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在当地镇村干部的积极对接和帮助下,欧建明一家还通过就业帮扶、金融帮扶、医疗帮扶等各项帮扶措施,实现了家庭经济收入约5万元,于2018年摘掉“贫困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欧建明也成为景星村自主脱贫的典范。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欧建明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手工制作传统工艺红薯粉丝来增收。夫妻俩生产出来的红薯粉颜色晶莹,口感Q弹,无沙不掉色,有浓浓的家乡味道,得到顾客一致好评,频频返场购买。

▲颜色晶莹口感Q弹的红薯丝粉装框待售
  现在的欧建明成了村里的忙人,附近村民看到他制作红薯粉丝能增收,纷纷到他家“取经”,他耐心地向村民讲解经验和方法,成为了村里重要的技术人员。


“我还要带动大伙共同致富!”


郑启萍是麻山镇桐田村鸭形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7口人,有3人身患不同疾病,生活入不敷出。由于郑启萍年事已高,一家生活支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儿子郑花亮的身上。2014年建档以前,家中还是有上顿没下顿,郑花亮孩子的学费也成问题。
自从建档立卡以来,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通过教育扶贫政策,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2018年,郑花亮还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发展了自己的大棚蔬菜种植,现在单就大棚蔬菜的净收入近3万元。加上家中还种植了3余亩稻谷,养殖鸡鸭将近100只,郑家的日子越来越有起色。


  或许在某些方面生活对郑花亮是不公平的,但是郑花亮志气并没有被打垮。在生产生活上,他积极向上,勤劳肯做,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实现脱贫。郑花亮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会努力劳作,我要学习更多的种植大棚蔬菜的经验,发展更多的大棚蔬菜增加收入,也带动大伙共同致富。


贫困村变“聚宝盆”

  东桥镇中院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通过“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借助驻村工作队的特色优势,顺应市场需求,中院村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引入市场前景广阔的太空白莲产业,成立了通达兴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由贫困户和其他农户负责种植、加工、销售,2018年种植白莲302亩,全年销售获利近60万元,纯利润达20万元。创建白莲加工扶贫车间,引进全自动莲子加工机器,为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入股形式全部纳入合作社,每户贫困户年均可分红1000元,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每亩可获460元,聚合效应不断释放。


  “中院村的扶贫干部是真的好,他们真是为我操心费力,带我到省城大医院免费治好了我的脚病,虽然我现在不能挑担、提货,但解决了我30多年不能独立行走的问题,把我多年的痛苦赶走了,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一提到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驻中院村扶贫工作队和扶贫干部,这位因股骨头坏死而丧失劳动力的63岁建档立卡贫困户贾永安饱含深情地说。像贾永安这样的例子,在中院村还有很多。驻村工作队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所设备,以村支部“党课”和“党员扶贫日”为载体,为支部党员和群众提供医学培训,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提升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2018年成功引入“热敏灸”小镇模式,建立中院村热敏灸体验中心,引导村民逐步从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转变,有效地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构建“健康中院”格局,打造湘东区健康扶贫样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