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芦溪叠翠流金,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向四方延展,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写满了丰收的故事…… 在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芦溪县着力构建农业三产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种路径,让产业旺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明乡风活起来,一幅“产业美、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既映衬出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也映衬出了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累累硕果。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芦溪县依托天然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走“生态、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优质水稻、草食畜禽(高品质养殖)、高效蔬菜、休闲农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果业、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科技示范园”等称号。 沿320国道进入宣风镇,远远望去只见公路两侧郁郁葱葱,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作为“中国花木之乡”,宣风镇结合凤栖特色小镇建设,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强化产业带动,成立宣风镇花卉苗木协会,采取“林苗一体化”模式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现已建成大型富民花卉苗木精品基地19个,面积4.5万亩,拥有花卉、苗木、盆景三大类300多个品种,引进了几十个新品种,涌现了一大批“花木大王”和种植大户,带动农户3600余户,从事园艺和花木专业技术人员260人。 ![]() 公路修到家门口,群众致富有奔头。芦溪县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新改建公路563.74公里,实施安防工程449公里、改造危桥42座,建成了“两环两横四纵”交通路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银河镇紫溪村曾经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发展滞后、基础薄弱,现在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从昔日的阡陌小道,蝶变成 “两横三纵”的立体交通网络,总里程达30余公里,真正实现了“组组通、户户连”。 ![]() 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带动了道路沿线特色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研学基地、精品民宿、果蔬采摘、农家餐馆等一大批经济产业应运而生,紫溪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江西省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区”。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有农民增收致富的指标,更需要有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芦溪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乡村面貌改善,大力推广村级民主自治模式,各村(居)委会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机构,重点整治薄养厚葬等不正之风,为乡村振兴持续加码。 “原来的赌博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打架斗殴现象,再没有发生。村里的义务巡防队经常巡守,小偷小摸也销声匿迹。”一位新泉乡河坑村的村民告诉记者。 为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河坑村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将“红九条”作为每个村民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红线,还常年进行“五星”评比,每家每户门口都有星级评比的标识。正是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才使得这里的村风彻底改观。 ![]() 河坑村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的“文明村镇”。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第四届“文明村镇”。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小小山村,在文明创建方面取得如此佳绩,不得不令人赞叹。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芦溪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老百姓赞不绝口,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沐浴着时代新风,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正从脚下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