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生态环境 查看内容

全文实录|“萍乡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新闻发布会

2022-10-20 16:02|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10月19日上午,“萍乡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根铭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建春,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肖毅,大 ...

10月19日上午,“萍乡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根铭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建春,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肖毅,大气环境科科长曹志涛,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曹艳林,自然生态科科长朱亚骊出席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对外传播科科长林强主持新闻发布会。

林 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萍乡市“萍乡生态环境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根铭先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建春先生,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肖毅先生、大气环境科(气候应对科)科长曹志涛先生、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曹艳林女士、自然生态(生态环境监测)科科长朱亚骊女士,请他们介绍十年来萍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肖根铭局长作介绍。


肖根铭: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参加“萍乡生态环境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这十年,我们一起见证了萍乡生态文明建设非凡十年的发展变化,广大媒体朋友通过镜头、笔触记录了萍乡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画面,讲述了萍乡污染防治攻坚的感人故事,传播了生态环境保护正能量。我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向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萍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萍乡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大刀阔斧推进产业转型,凝心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萍乡的空气优良率大幅提升,劣Ⅴ类水全面消除,湿地保护率、森林覆盖率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三,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考核名列前茅。成功赢得了国家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个“国字号”荣誉。

这十年,深化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不断健全。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成立了由市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全省率先修订了《萍乡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对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三十项专项行动等进行了部署,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制定印发了《萍乡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在全市划定环境管控单元 31 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 7 个、面积占比34.92%,重点保护单元 15 个、面积占比 23.31%,一般保护单元9 个、面积占比 23.31%。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各类编制数量增幅均位列全省第一,生态环境系统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这十年,聚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我市以全面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取得历史性突破,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1年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的60微克/立方米下降了24微克,降幅达36.8%;空气优良率为90.4%,较2015年的76.4%上升了1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21年全市19个省考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较2018年上升了11.76个百分点,三年来未出现Ⅴ类或劣Ⅴ类水断面。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建设用地安全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举办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培训班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其中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获《人民日报》宣传报道,被称为“桥头模式”。2021年萍乡市被省生态环境厅确定为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萍乡市被生态环境部明确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全国仅13个)。

这十年,转型破局,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定。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让“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让“新树扎深根”。大力推动火电行业、钢铁行业、造纸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水泥建材行业实施限值排放,深化涉VOCs行业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全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3.5%、38.9%。萍乡市已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先后两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推进省、市两级绿色低碳试点创建,公布了三批“萍乡市低碳试点”名单。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为24.99%,顺利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十年期间,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生态乡镇15个、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县2个、省级“两山”基地1个、生态乡镇33个、生态村62个。

这十年,守护民生,用心用情回应各方诉求。萍乡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受理,迅速核实反馈,实实在在解决,争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理解和支持。2016年以来,萍乡市生态环境局始终保持信访受理率和解决率双100%,且年信访投诉总量逐年下降。树牢服务理念,精准回应企业诉求,精简环评手续,积极落实惠企政策。对未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建设项目,明确不需要办理环评手续;对名录中生态环境影响不明显的项目,试行环评豁免。开展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将名录中45个小类纳入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充分利用服务企业接待日活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以及进企业调研督导等多种形式,向企业讲清法律规定,讲透政策要求,讲明整改方向,既帮助指导企业进行环保升级改造,让企业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又切实保障了企业达标排放,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站在新的起点上,萍乡将接续着非凡十年的铿锵脚步、延续着非凡十年的奋进故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美丽江西贡献更多萍乡力量!

我先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将和我的同事们回答大家的提问。再次感谢大家!


林 强:非常感谢肖局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大江网记者:近年来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请介绍下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谢谢。

曹艳林: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高位推动,将其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同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成效初显。截至2022年10月,全市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070套,污水处理规模达3.83万吨/日,受益人口约86万人,已完成21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比例达34.1%,高于省厅制定的十四五期间治理率达30%的目标任务。2022年9月,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290多名与会人员前往上栗县桥头村、豆田村、水源村、泉塘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现场参观。

我市按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系统治理、成效评估”的路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主动出击,多方筹资。2016年以来,我市组织申报了1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获得3009.6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同时,我市大力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优化整合财政、发改、住建、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资金3.3亿多元,引进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城区周边、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剩余空地较少的地方,实行集中处理模式,包括纳入集镇污水处理站管网、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等;对于村民以自然村组相对集中居住、有多余空地的地方,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处理工艺,即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送入人工湿地、氧化塘、生物滤床等实行生态处理;对于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有菜园、果园的地方,实行分散式加综合利用模式,包括小型一体化设施、大型三格化粪池等。如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村民自主创新,将每家每户的粪水通过管道引到菜园、果园进行浇灌,实现“废水”变“肥水”,做到全部综合利用。

三是立足长效,完善机制。在设施运行监督方面,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对处理规模大于50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每季度自行监测一次;处理规模在5吨~50 吨的每半年自行监测一次,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抽检一次,通过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判,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设施日常运行情况由村民自治委员会负责,安排专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进行整治。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按照《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方案》和《萍乡市“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通过申报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因地制宜选取科学合理的污水处理模式,完善设施长效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样板。请问,这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有哪些典型案例的经验可以分享?

朱亚骊: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感谢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大力宣传!

绿色生态是我省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生态乡镇15个、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县2个、省级“两山”基地1个、生态乡镇33个、生态村62个。其中,莲花县作为我市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放森林抚育补贴等措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3.78%;以吉内得有机稻米种植区、优质高产油菜示范园、胜龙牛业现代示范养殖基地等示范园区为重点,将三农工作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叠加,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在全县铺开并成果丰硕;同时,莲花县先后建设了14.6公里的城市绿道,打造了莲江湿地公园、市民公园等一批靓丽生态名片,催生了荷花小镇、红色培训小镇等多个特色小镇和4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竞相开花结果。在将军农民甘祖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阿姨等精神标杆的引领下,“绿色”成为助力莲花加快发展、高质发展的腾飞之翼,生态文明成为打开万家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乘着生态文明创建的东风,不断深入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规划、优化绿色发展布局、健全绿色发展体系、打造绿色发展品牌,努力让萍乡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请问近十年来我市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发生哪些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肖毅:工业废水具有污染物种类繁多、毒性强、危害大等特点,直接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同时强化工业废水治理对实现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废水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工业废水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变”:

一是推动工业废水治理从“分散处理”向“集中处理”转变。十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入园进区,全市6个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套,总设计处理能力达3.21万吨/日,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

二是推动工业废水治理从“直接排放”向“综合利用”转变。引导萍安钢公司先后完成安源、湘东生产区水循环利用改造,年废水排放量减少约240万吨;华能安源电厂完成中水回用系统升级改造,年利用芦溪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量约360万吨,切实提高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工业废水排放。

三是推动工业废水治理从“先污染后治理”向“生态优先”转变。十年来,我市持续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落后工艺和设备,坚决关停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和“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完成142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倒逼企业发展转型,实现工业企业水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四是推动工业废水治理从“粗放式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变。推动43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了进出水口水量、水质自动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建设了集企业污染源监控以及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平台,实现了工业废水治理智能化管理。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持续加大工业企业执法监管力度,推进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提升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网建设,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助力我市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谢谢!



江西手机报记者:我们看到近年来萍水河水质明显改善,又回到了往日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景象,请问近十年来我市水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那些变化?有哪些措施?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欧阳建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青岸绿、鱼翔浅底”,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也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加强制度机制保障,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市印发了《萍乡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萍乡市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萍水河桐车湾断面上游及其支流县界断面水质奖惩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为切实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各县区辖区内19个国控、省控断面下达了水环境考核指标,明确断面水质达标率要求,进一步压实地方目标责任;定期开展萍水河、袁河、栗水河、禾水等重点流域干流及其支流水质监测和通报,开展城镇生活、集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调度和通报,强化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二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筑牢饮水安全屏障。推进饮用水源地保障工程,为避开上游污染源,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先后完成了2个市级水厂取水口上移、1个县级水厂取水口上移,完成了市中心城区供水管网互连互通工程建设,实现了市中心城区3个水源地互为备用,完成了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乡镇级(千吨万人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定调整和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我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新建5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实现水质实时监测,建立健全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定期公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状况。

三是强化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实施工业源头治理,全面提升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能力,全市6个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套,总设计处理能力达3.21万吨/日。加快补齐城镇收集管网短板,夯实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基础。完成中心城区两岸沿河主干管进行全线普查36.7km,绘制了萍乡市主城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示意图,完成了雨污分流管网铺设36.3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逐步推进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标志牌设立和分类命名、编码工作。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持续推进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并在袁河流域实施了总磷特别排放限值管控,有效地减少总磷排放总量。

2020、2021年全市1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实现100%。2021年全市19个国省考断面中有14个断面水质达Ⅱ类,占比73.68%,优于省环委办下达给我市63.16%的目标任务;全市5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点次达标率10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格局。最后,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市水环境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全市人民享有更多的碧水清波和环境幸福感。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请问在“萍乡这十年”间,萍乡市大气污染防治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曹志涛:这十年,在萍乡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生态环境厅科学指导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扎实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清洁美丽萍乡建设。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与2015年相比下降24.0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0.0%;优良天数比率90.4%,较2015年提高14.0个百分点,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全市人民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这十年,顶层设计建机制,全域统筹一盘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落实“大气十条”到“打赢蓝天保卫战”,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有效形成,出台了萍乡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督查考核、科技支撑、形势分析、应急响应等5项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指挥长的萍乡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由紧盯中心城区向县乡全域治理纵深推进,“全市一盘棋”的大气污染治理理念深入人心。 

这十年,减排管控两手抓,精准治气成效佳。以落实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我市“工业偏重”“能源偏煤”的实际,着力聚焦工业减排,大力推动钢铁行业、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化涉VOCs行业、水泥建材行业等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物总量显著削减,行业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年全天候安排值班值守,实时盯控分钟数据,精准分析强力调度,狠抓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各领域日常管控和污染天气应急应对,为我市“蓝天常驻,空气常新”保驾护航。

这十年,人防技防双加强,科技支撑大改观。为强化科学治污能力,我市引入专家团队服务,全面提升空气质量形势研判水平,强化污染溯源分析能力,推动大气污染管控精细化精准化。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智慧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融合238个空气站点、80个车载移动站,61个高空瞭望塔、87家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等多元监测数据,汇聚实况监测、污染溯源、预测预报、事件处理等功能,实现大气污染全方位监测管控。大力完善监测网络建设,配备无人机、走航车、臭氧及颗粒物激光雷达和VOCs走航质谱等高科技监测设备。 

这十年,昭萍大地大气污染治理积极有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经济发展“气质”越发提升。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围绕“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的奋斗目标,持续深入打好蓝天提升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谢谢!



中国网记者:2022年,萍乡市被生态环境部明确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全国仅13个),请问先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欧阳建春:感谢您的提问。2022年1月,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争取和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指导下,生态环境部将我市列为全国13个“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之一,确定建设内容主要为重有色金属矿区或冶炼集中区域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源头预防等。先行区建设时限为2022年至2025年。

我市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工作目标,积极谋划,精心部署,全力推进,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组织专家编制了《萍乡市“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确定“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是立足“三个导向”、做到“三个坚持”。

“三个导向”。一是立足任务导向,突出重点。围绕考核目标和刚性任务,重点开展重有色金属矿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源头预防。二是立足问题导向,解决痛点。聚焦萍乡市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耕地污染成因排查、重点企业源头预防、遗留矿区综合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期盼。三是立足成果导向,打造亮点。针对当前土壤生态环境管理模式欠缺的短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和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源头管控整装工程,因地制宜创建可学习、可借鉴和具有引领性的特色成果。

“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构建新模式、研发新技术,以新机制激发新技术,以新技术推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效率和水平提升。二是坚持协同发力。全市上下一盘棋,落实部门职责,汇聚社会力量,形成各区域、各部门、各重点企业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统一的强大合力。三是坚持项目支撑。围绕主要任务,把项目谋划、项目实施作为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实施一批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标志性、示范性的重点项目。

力争到 2025 年,建立全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管控清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得到有效管控;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动态监管,工业企业建设用地新增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形成一套切合实际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土壤环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补齐,土壤环境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力争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谢谢!


林 强:好的,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解读和记者朋友们的提问。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