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午,“萍乡市上栗生态环境局——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上栗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卫东介绍了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点建设情况,土生态环境股股长巫辉建、副股长刘志刚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上栗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兼办公室主任荣宗根主持新闻发布会。 荣宗根: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上栗县2022年第三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各位对上栗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我是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萍乡市上栗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兼办公室主任荣宗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干净的农村人居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广大农村居民日益迫切的向往和追求。为深入推进上栗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县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县生态环境局严格按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行动计划有关要求,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持续推进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力攻坚,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萍乡市上栗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卫东同志,发布我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张卫东副局长进行新闻发布。 张卫东: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参加上栗生态环境局“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栗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北部。东临江西省宜春市、芦溪县;南与安源经济开发区、湘东区荷尧镇山水相连;西与湖南省醴陵市浦口、富里二镇接界;北与浏阳市大瑶、文家市二镇相依。全县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5千米,总面积720.91平方千米。总人口48万人(2011年),其中非农业人口4.3万人。上栗县诞生了爆竹祖师李畋,江西才子刘凤诰,史学家李有棠,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任省委书记、烈士张国庶,上栗是"中国鞭炮烟花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境内萍锋高速、昌栗高速、横贯东西,连通南北。 2018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把它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但前几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推进较为缓慢,比如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建设方式不活的问题、长效运行不畅的问题。自2020年以来,我县在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的精心指导下,确定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全县农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2.9亿元,建有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49套,分散式单体设备897台,覆盖56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4%,污水处理能力达4850吨/日,受益人口约6万余人,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排放水质达到一级B以上。2021年,全县2个国控断面和1个省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水质三类标准,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探索出纳管、集中式、分散式、资源化利用等多种处理模式,其中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被人民日报所报道。我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高位推动,层层考核,解决“如何抓”的问题。 (一)主动对接明方向。为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抓出成效,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队赴省生态环境厅进行沟通汇报,请省厅领导对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并主动邀请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领导和专家到我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现场指导,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同时,充分利用赴生态环境部汇报及邀请生态环境部有关领导赴栗调研指导的机会,聆听部里的部署要求,逐步明确我县的工作方向。 (二)政府主导强责任。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覆盖率低、农村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等诸多问题,我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明确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并实施一把手工程,县、乡、村三级均为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对全域范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深入调研,找出症结,必要时聘请专业技术团队研究对策,破解难题。对上级下达的任务实行挂图作战,靠前指挥,月调度,季抽检,年观摩。 (三)层层考核抓落实。自2020年以来,我县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考核内容,将建设任务逐级压实到乡镇政府肩上。对于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进度比较缓慢、建设质量不高、运行效果不好的乡镇,采取通报、督办、约谈、列入环保督察等形式进行督促,年底根据工作成效和督办约谈等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倒逼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二、主动出击,多方筹资,解决“如何投”的问题。 (一)积极申报上级资金。近年来,我县积极申报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共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个。目前已申请到中央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有“上栗县鸡冠山乡、桐木镇和福田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栗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2个项目已入中央申请库,总投资6000余万元,拟申请中央资金6000余万元对全县147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 (二)优化整合财政资金。我县在财政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全面调动全县上下各方投入的积极性,积极整合财政、发改、住建、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发力的良好态势,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2018年以来,通过挤牙膏、揉米团、齐拉纤、同垒墙等多种形式,共计统筹财政资金1.9亿多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思路,积极引进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后引进固洁环保、江西华赣集团等企业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建管一体的模式,对建成的设施进行运维,定期检测水质,对经营性排放主体进行合理收费。目前已引进社会资金6500余万元投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支两委组建工作领导小组,村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参与生活污水治理。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屋场贴心会、乘凉茶话会等形式,共同研究管网铺设、治理方式、设施选址等实际问题,并做到部分必要材料、生产工具就地取材,村民主动投工投劳,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身边生产生活环境的意识。如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现有农户750户,人口2900余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3套,生活污水全部实现综合利用。自2020年以来,该村村民投工投劳折算资金20余万元。 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解决“如何建”的问题。 (一)集中处理。对于城区周边、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剩余空地较少的地方,实行集中处理模式,包括纳入集镇污水处理站管网、建一体化污水处理站等。如桐木镇楚山村、小埠村、小水村等村进行了污水处理站管网,实行统一收集处理。 (二)一体化+生态处理。对于村民以自然村组相对集中居住、有多余空地的地方,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处理工艺(包括人工湿地、氧化塘、生物滤床等),即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送入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实行生态处理。上栗县上栗镇水源村茶园口组在建设一体化+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站的同时,将周边农村环境一起整治,解决了当地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形成了菜园围栏整齐漂亮、村庄道路整洁美观、活动场所干净优美的良好景象,原来的“丑小鸭”变成了今天的“美天鹅”,极大地提升了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上栗县鸡冠山乡豆田村,采用一体化设备+氧化塘的模式,将生活污水收集后输送至一体化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旁边2口分别约1亩的氧化塘进行再次净化,将净化后的污水作为周边200多亩大豆的灌溉用水,使该村生产的大豆颗粒饱满、味道脆甜、非常鲜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远销湖南、广东等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分散式+资源化利用模式。对于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有菜园、果园的地方,实行分散式加综合利用模式,包括小型一体化设施、大型三格化粪池等。上栗县上栗镇泉塘村,采取1户或2—3户村民屋前屋后建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方式,做到污水就近收集、管网不破路,达到收集处理户数“多”、建设速度“快”、处理效果“好”、运维费用“省”的目的。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原来的生活污水都是放任自流,到处臭气熏天。自2020年以来,该村村支书何凌云带领村民自主创新,把旧的粪坑改成三格式化粪池,以屋场为单位,将5-10户的三格式化粪池污水通过管道输送到3-9立方的大号三格化粪池进行第二次净化,污水通过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变为肥水。大号化粪池的选址靠近菜园、果园。靠近菜园的地方直接舀出进行浇菜,靠近果园的化粪池就地做喷灌或者滴灌系统将污水排入果园。遇不需要浇灌菜地、附近果园时,用吸污车将多余的污水拉至山上果园的污水储存池,需要时取用,实现“废水”变“肥水”,做到全部综合利用。生态环境部土壤司钟斌副司长考察调研后称之为“桥头模式”。该模式运行一年多以来,获得当地百姓和种植大户的欢迎和赞许,它不但美化了当地环境,保护了我市萍水河源头水质,同时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网建设和设施维护中来,做到了凝心聚力;而且该模式整个污水治理费用平均每户为5000元,主要是用于管网建设,因为资源化利用,不需要电费,破解了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农户可以就近利用取水浇菜,省时省力,实现了资源利用零跑腿。 四、立足长效,完善机制,解决“如何管”的问题 。 (一)建管分离保运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起来之后,必须保证正常运行,不能成为“晒太阳”工程。为了解决长效运行的问题,除社会资金投入的外,社我县实行监管分离,即承建方把设施建起来并经验收合格和运维两年后,移交给责任主体进行日常管理。责任主体一般为乡镇政府或村委会。为了保障设施长期正常有效运行,责任主体自行派人或者请第三方进行运维,运维费用由乡镇政府专项列支。 (二)部门监督保成效。我县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进行监测。严格按照《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6/1102-2019)》,对处理规模大于50 m3/d(含)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每季度自行监测一次,处理规模在5 m3/d(含)~50 m3/d(不含)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每半年自行监测一次,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每年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抽检。通过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判,有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整改。 (三)群众参与保畅通。在设施运行过程中,我县积极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自觉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监督管理中。由村民自治委员会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进行整治。如上栗县桥头村村民在巡查监管中关注管网是否破损、是否发生堵塞、化粪池是否溢水等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并进行修复,确保污水管网畅通,设施有效运行。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 荣宗根:谢谢张卫东副局长的详细介绍。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上栗生态环境局将不断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加强协调联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在场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提问。 大江网记者:我县作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示范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肯定困难重重,请问是如何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资源利用效果?谢谢! 巫辉建:感谢记者的提问,上栗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出纳管、集中式、分散式、资源化利用等多种处理模式,上栗县东源乡桥头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被人民日报所报道,以作为全县、乃至全省作为示范建设治理模式,现就记者提问:如何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资源利用效果。桥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源于2020年人居环境整治,当时为了达标创建,村两委动员各自然村结合屋场工作法实施人居环境达标创建,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达标创建中首要任务。以屋场工作法,在每个自然村召开农户户代会,选举产生5至7人的屋场工作法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制定该屋场人居环境达标创建的具体实施内容和实施方案,项目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奖补资金直拨该屋场工作法领导小组。屋场工作法使村民成了项目实施的主人,提高了自主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建设中投工投劳和项目用地矛盾调处都能积极参与。 项目通过屋场工作法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投工投劳方面,比如说潘家园、新桥边两个屋场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因为投工投劳抓得好,投入21万元解决了75户农户生活污水乱排、直排放的问题。户均成本才2800元,相比主管单位施工队建设成本降低50%以上。通过改造,把旧的粪坑改成三格式化粪池,以屋场为单位,将5-10户的三格式化粪池污水通过管道输送到3-9立方的大号三格化粪池进行第二次净化,污水通过隔油池沉淀处理后变为肥水。大号化粪池的选址靠近菜园、果园。靠近菜园的地方直接舀出进行浇菜,靠近果园的化粪池就地做喷灌或者滴灌系统将污水排入果园。遇不需要浇灌菜地、附近果园时,用吸污车将多余的污水拉至山上果园的污水储存池,需要时取用,实现“废水”变“肥水”,做到全部综合利用。因为资源化利用,不需要电费,破解了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实现了资源利用零跑腿。回答完毕,谢谢。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分散式处理模式如何做到低碳高效的? 刘志刚: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上栗县自2021年6月起在萍乡市上栗县率先开展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该模式开展以来,由于其低碳高效和经济可靠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江西新闻联播》、《人民网》和《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推介和报道。低碳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散处理模式布局因地制宜、设备安装上节约了土地。该模式采取“就近接户+局域组网+小型一体化设备处理终端”的布局模式。由于就近在农村住户房前、屋后选择闲置空地安装小型一体化处理终端设备,使得污水收集管网总量与传统集中模式相比,施工工程量减少了近70%,施工工期缩短了70%以上,而且由于收集管网的就近接户,只需要简单的人工开挖施工,无需动用大型施工机械,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机械作业的排放量。 二、设备布局做到了低碳高效特点,分散式设备管网无需对现有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和重建,杜绝了基础设施重建所带来的碳排放的产生。处理设备(终端)小型化,设备规格小,占地面积最大2平方米,最小的仅0.56平方米。安装运输便捷,无需动用大型吊装机等机械。只需人工安装和搬运,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对钢筋、混凝土等高能耗产品需求与传统集中收集模式相比明显减少,无需较大能耗,做到了低碳高效。 三、处理设备(终端)工艺科学,低碳高效,小型一体化处理设备采用活性污泥法之AAO生物处理工艺。工艺运行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药剂,经济环保。工艺各功能区域采取“自然重力流过度”模式,过度过程无需消耗任何外在能耗。整个工艺流程采用电磁式永磁鼓风机唯一的能耗单元,户均能耗0.18度左右,设备日均能耗0.6度左右,节能性能优良。设备采取“虹吸汽提污泥”创新工艺,既有效地确保了活性污泥回采利用率达到23~30%,满足系统活性污泥浓度的均衡性,又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模式的“污泥回流泵”的使用,这样达到低碳高效的目的。这个问题回答到这里,谢谢! 荣宗根:谢谢两位记者的提问和巫辉建、刘志刚同志的回答。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可在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顺民心、合民意,上栗生态环境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促进了农村面貌的不断改善,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大家把握好今天发布的内容,发挥各自媒体优势,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理解、支持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