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铜锣声声响,一袭马甲火热心,昼夜驰援护平安。疫情期间,有这样一个“逆行家庭”,他们兵分三路、各司其职,在不同岗位上挑起共同的责任担当,以恢弘磅礴的“家”力量刻画了战疫一线最暖心的“风景线”。 别样铜锣,敲响“疫”线大爱 “今日早上6点在村部做核酸,请各位村民排好队,戴好口罩去做核酸”。为了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做到“日结日清”,降低次日交叉感染的风险。每日天光未亮时,东桥镇边山村综合体队长陈永国手中的锣鼓声和吆喝声就响彻整个边山村的角角落落,将群众从睡梦中喊醒,有序地安排他们进行核酸检测。 一声吆喝,一声铜锣,都是这逆行在这抗疫路上的“疫”线之光,是基层志愿者为民服务的“暖心乐章”。这别样的“闹村”锣声,成为了当地独具本土特色的集结信号,村民对陈永国的“叫醒服务”更是满怀感激。 “这么冷的天,又下雨,不是听到陈队长熟悉的吆喝声还真起不来,现在想想后期清早如果听不到他的铜锣吆喝声还真会有点不习惯呢!”。边山村村民易瑞伟如是说。 一袭马甲,撑起“疫”线力量 陈永国的妻子名为贾竹英,多年来,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东桥镇志愿者协会志愿者。自疫情发生以来,她主动请缨,和丈夫一起参与村上的志愿服务工作。夫妻俩每日天还未亮就起床,一个负责敲锣提醒村民早起,一个负责维持核酸采集现场的秩序。 “我女儿不在家,我不会申请健康码,请帮我看看吧。”有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更不知道如何操作,影响了核酸采集的效率。面对这一情况,贾竹英总是不厌其烦地带领志愿者们向群众耐心解释,帮他们一对一登记身份录入和生成健康码。同样的话语,她在工作时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我每天在家也是待着,想和你们一样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请问加入志愿者队伍有哪些条件?”在贾竹英的影响下,不少热心阿姨也成为志愿服务的“巾帼力量”,撑起抗疫战场的“半边天”。 驰于昼夜,托起“疫”线平安 隔绝疫情,不隔真情。疫情期间,陈永国和贾竹英的儿子陈辉,担负起全镇的物资运送和人文关怀组的重病就医患者接送等工作。他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开始第一趟行程,货物装载、紧急就医、购药接送等工作十分繁重,经常是忙了一天才顾得上吃饭。 “我是肾病患者,现在透析治疗已经耽误了两天,要去医院请你们帮帮忙呀!”每当接到村民需要紧急救助的电话,陈辉总是第一时间赶往其家中,每一趟行程都是和时间赛跑,每当将特殊疾病患者平安送达,他才松了口气。 自疫情发生以来,他已经10余天没有回家。“昨天我的孩子会叫爸爸了,没有记录下这个时刻还是很遗憾,他现在一跟我视频就爸爸爸爸地喊不停。”说起儿子,他的脸上满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