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建账,做到心中有数 改变过去无差别的信息采集方式,按照“两类四型”把1094名流动党员分为就业类和非就业类“两类”,就业类党员再细分为管理型、技能型、普工型、自由职业型“四型”的方式建立台账,涵盖17项基础数据,让流动党员信息更全面、准确。以流出地的基层党委为单位,成立9个“党员服务驿站”,为流动党员提供365天“不打烊”的贴心服务。安排133名党员担任信息员,动态掌握流动党员情况,让党员信息采集更及时、底数更清楚。 分类教育,做到学有成效 创新“线下+线上”形式加强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依托驻外商会在北京、东莞、深圳等地成立3个流动党支部,经常性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按照区域分布、工作类型等成立23个“云小团”,依托流动党员微信群、《学习强国》等载体,在线上开展红色课堂、主题沙龙、8点论坛等活动,充分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让学习形式更活,针对性、实效性更强。 ![]() 分类用智,做到才尽其用 根据流动党员的职业和特长,分类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企业法人“引凤回巢”、企业高管“创岗就业”、技能人才“带徒授技”三项行动,鼓励流动党员带头投资家乡、发展家乡、建设家乡。实施乡村人才“百千万”工程,通过举办“三请三回”“新春茶话会”“家乡看变化”等活动,与流动党员拉家常、问冷暖,宣传家乡的新政策、新机遇,拉近与流动党员的距离。注重把流动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回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党员致富能手人才库,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目前,共回引20余名流动党员返乡投资兴业、反哺家乡,创办了圃田园艺、百世德等企业,带动就业近600人。 ![]() 分类考核,做到科学精准 以开展基层党组织“争星夺旗创优”活动为抓手,结合流动党员实际建立“2+3+1”独立考核机制,即:统筹党员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作用发挥情况,综合党员个人、流入地党组织及结对联系人三方评价意见,推行一套“负面清单”进行反向评分,确保考准考实。通过对流动党员考核情况进行评定、排名和公示,党员的身份意识、荣誉感、责任感明显提升,也激发了流动党组织的创新活力。今年“七一”,共评选表彰了15名优秀流动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