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上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建春出席并介绍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情况,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科负责人吴耀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张之龙、副支队长邹杰、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甘华出席并答记者问。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皮钧主持新闻发布会。 
皮钧: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萍乡市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萍乡市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五位发布人,萍乡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建春;萍乡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科负责人吴耀明;萍乡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张之龙、萍乡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邹杰、萍乡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甘华。五位发布人将向大家介绍萍乡市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情况, 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请欧阳建春副局长作情况介绍。 
欧阳建春: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参加“萍乡市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为萍乡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所作的大力宣传。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下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 一、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改革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前半篇文章”基本完成,全市市、县(区)执法队伍编制数由改革前的105名增加到244名,增幅达132%。为进一步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2022年,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双一号工程”,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部署,围绕执法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的目标和定位,大力推进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年活动,坚持执法和服务并重,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提高执法效能,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展现出新气象、新风貌,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执法保障。 二、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2022年,全市执法队伍以执法能力建设年为抓手,不断优化执法方式,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采取宽严相济差异化监管模式,积极推行正面清单、非现场检查、帮扶检查、送法入企、轻微免罚等工作,积极服务经济发展和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年紧密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大局,深入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净气、护水、固土、清固废为重点,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建设项目“三同时”、危险废物等专项执法检查,加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2022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企业719家次,查处违法案件41件,移送违法犯罪案件2件,下达责令改正60件次,有效的打击和纠正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助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三、扎实推进环境安全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强化涉危、涉重、涉化等高风险行业的环境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两打”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南阳实践”经验“一河一图一策”编制工作,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网,建立应急处置快速反应力量,夯实应急处置工作基础,不断提升全市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在信访工作方面,市生态环境局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为目标,坚持“统筹协调、规范运作、快速反应、排解诉求”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不断提升处理疑难、复杂环境信访问题的能力,“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环境信访问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强化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全力推进。根据市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设以及普法工作的要求,制定了2022年度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计划,开展普法教育与法治宣传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充分利用现场核查环境违法行为对相对人进行环保政策与法律解释教育。对全市法制审核人员和执法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全市执法人员参加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法治大讲堂学习,开展环境执法稽查,同时指导并督促驻各县区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工作,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执法和法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推进“两法”衔接工作,积极配合安源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多次与市公安局商讨环境执法办案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公安部门调查取证。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问题、目标、效果为导向,瞄准突出短板和弱项,聚力攻坚,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执法效能,创新执法方式,全面落实规范执法,打造素质过硬执法队伍,抓好重点领域监管执法,为奋力推进“五区”建设打造“最美转型城市”不懈奋斗。 我先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将和我的同事们回答大家的提问。再次感谢大家!
皮钧:谢谢欧阳建春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介绍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媒体问答
大江网记者:请问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什么成效? 
张之龙: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2年,全市执法队伍紧密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大局,以执法能力建设年为抓手,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执法监管,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执法专项整治,彰显执法“硬度”。2022年,全市在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污许可、建设项目“三同时”、碳排放、破坏臭氧层物质ODS等17项专项执法检查,持续加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2022年1月份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企业719家次,查处违法案件41件,移送违法犯罪案件2件,下达责令改正60件次,有效的打击和纠正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助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二是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体现执法“温度”。2022年我局积极探索和推进宽严相济差异化监管模式,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正面清单制度,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将排污单位分为A、B、C三类,并将环境守法诚信较好的27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同时,我局还不断优化执法手段、提升精准执法能力,通过采取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分析、环保管理平台远程监管等非现场执法检查手段,精准、及时发现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了对诚信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无处遁形”。此外,我局还开展了帮扶检查、送法入企业等活动,共对109家企业开展帮扶检查,发现问题400余个,同步做好法律宣传和业务指导,引导企业自行整改,较好的提高企业自觉守法意识和能力。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并制定《萍乡市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推行“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2022年1月份以来共依法对符合条件的涉事企业免予处罚14家(次)。
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修订通过后于2021年7月15日起实施,明确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请问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对此有何举措? 
吴耀明:感谢您的提问。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生态环境领域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激发市场活力,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我局在2021年11月,制定了《萍乡市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并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主动公开《清单》适用范围和条件。《清单》一共5类23条,从事项的法律依据、适用条件等方面对《清单》中每一个轻微违法,未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轻微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清单》设定的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涉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全方面涵盖了生态环境执法领域。 二是主动告知当事人适用“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要求。我局在执法检查中,认为违法行为属于“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事项且具备适用条件的,现场给予当事人指导,主动告知其行为,引导当事人及时自我纠错。 三是主动开展教育,督促及时改正。对立案后适用《清单》不予行政处罚的,我局在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前,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并采取说服教育、警示告诫、教育引导当事人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我局还将符合“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案例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监管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生态环境部门目前优化执法方式,开展非现场监管,有哪几种非现场监管手段? 
邹杰:感谢您对执法工作的关注。从目前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的非现场检查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这是目前我们在生态环境执法中最主要的非现场监管手段,近年来随着持续推进重点排污企业和重点管理企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全市已有147家企业安装了水气自动监测设备214台套,这些监测设备时实将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传输至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是环境执法的“千里眼、顺风耳”。二是各类环境管理平台系统,例如排污许可管理平台、危险废物管理平台,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企业自觉守法意识,要求企业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自行将关于生产状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等信息填报并上传至相关环境管理平台系统,我们执法人员就可以从这些上报的信息中,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排污情况,发现是否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线索。三是无人机、高空瞭望塔,这种手段主要用于非现场的突击检查,通过无人机巡查和高空瞭望的方式,查看企业物料堆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偷排偷放的现象,其中无人机还可以开展一些大范围和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的执法和巡查工作,例如饮用水源、入河排污口、自然保护地的巡查就经常用到无人机。四是用电监控,这种监管方式是近年来才推行的,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污染防治设施上安装用电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执法人员可以通过监控设备上传的数据,时实掌握企业生产设备与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联动性,从而判断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及时、正常开启。 Q 江西手机报记者:请问市生态环境部门在今年是如何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工作的? 吴耀明:感谢您的提问。市生态环境局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开展依法治市工作,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持续完善我市生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积极参与配合市人大对涉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包括对《萍乡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萍乡市萍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等等,其中,在对《萍乡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萍乡市城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中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依法行政规范化建设,我局出台了《萍乡市生态环境局行政执法案件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萍乡市领导干部干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工作登记报告制度》《萍乡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序暂行规定》等制度性文件。 二是落实法制监督,做好执法指导服务工作。定期开展法制监督,对各派出机构生态环境执法案件进行案卷评审、随机抽取、现场评查、查阅资料,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落实、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等情况开展重点稽查,重点监督有影响力的生态环境违法大案要案,杜绝有案不立、立案不办、以改代罚等执法不严问题。执法人员现场检查企业时发放廉政监督反馈卡,接受被检查企业监督。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业务素质提升,今年以来,我局举办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5次,邀请了专业律师、市检察院、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等单位专家授课和现场指导,解决了行政执法工作中遇到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 三是采取“上门式”服务,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为了更好地告知企业、宣传企业、服务企业,助推企业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执法守法水平,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我局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监管的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法律进企业”服务工作,将普法与服务相结合,采取“以案释法”与有问必答的方式,向企业人员面对面宣传、解读环保法和疫情防控科普信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素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营造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导报记者:请问市生态环境局是如何开展环境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全市环境安全的?

甘华: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安全生产工作无小事。市生态环境局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生态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安委会的大力指导下,我局本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不断强化细化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各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严格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51条措施,建立了萍乡市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督导机制,并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根铭同志为组长的萍乡市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每月由市局领导带队对各县(区)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跟踪督导。 二是打牢基础。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工业园区、饮用水源地、企业等200个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开展了安源区新华小河等5个重点流域(河段)的“南阳实践”经验“一河一图一策”编制工作,为全市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处置依据。 三是提升能力。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分年度开展了饮用水源、重点流域、涉危涉化等科目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较好的提高了环境应急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力量建设,今年我局聘请27名环境应急管理专家建立了环境应急管理专家库,并组织各驻县区生态环境局与3支专业救援队伍签订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联动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专业技术支撑、工作信息互通、人员设备互补,全市环境应急力量不断加强。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今年以来,我局已组织各县区分别与萍安钢公司、华能安源电厂、市祥石氧化钙公司等10余家企业签订了《萍乡市环境应急物资代储保障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市的应急物资保障网,为应急处置打下了良好的物资保障基础。 四是做好宣传。生态环境领域的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为此,我局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安全生产日”等活动,以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环境应急处置和个人防护知识,积极发动每一名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督中来。同时,我局还通过开展帮扶检查和送法入企业等活动,指导企业加强环境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皮钧:谢谢各位新闻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再进行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